当前位置: 首页> 三农> 正文

2003年我省秋种粮油作物栽培技术意见

  • 伊川地标网伊川地标网
  • 三农
  • 2025-05-19 05:10:01
  • 4

    为增加秋种粮油作物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水平,实现保优、高产、节本、增效目标,制定2003年秋种粮油作物栽培技术意见。

    一、推广保优、高产、高效配套生产技术

    1、优质专用小麦保优高产配套技术。

    (1)搞好区域布局。要按照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调整小麦区域布局,弱筋小麦向沿淮集中,强筋小麦向淮北中北部地区集中,重点建设沿淮地区400万亩弱筋小麦产业带、淮北中北部地区600万亩强筋小麦产业带,使优质专用小麦进一步向优势产区、主产区集中。

    (2)选好对路品种。一是调整品种布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茬口早晚,推广对路品种。淮北地区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减少春性品种,适当扩大弱冬性品种;江淮地区的早茬口可适当扩大半冬性品种种植。沿淮地区还要把抗小麦赤霉病、抗穗发芽能力作为选用品种的重要依据。二是推广优质品种。如优质强筋小麦可推广皖麦38、烟农19、郑州9023;中筋小麦可推广皖麦46、淮麦18、温麦6号;弱筋小麦重点推广皖麦47、皖麦48、扬麦13等品种。三要注意较晚茬口的品种安排。晚茬应选用皖麦33、皖麦44、豫麦18、新麦13等春性品种。沿淮地区的迟茬口特别是因洪涝灾害影响,退水迟的地方要准备好耐迟播的春性品种,如扬麦13、皖麦47、皖麦48、皖麦33、豫麦18等。

    (3)根据品种属性,合理安排播种期。我省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弱冬性品种可提前到9月底;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春性品种推迟到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高产栽培一般要求在适宜播期范围内争取早播,为改变我省小麦播种期偏晚的问题,应注意选择茬口适中,具有灌溉条件的田块种植优质专用小麦。但同时要吸取去年部分品种因盲目早播造成冻害的教训,一些综合性状好、但抗冻性较差的品种,如郑州9023应特别注意防止过早播种,播期以10月18-25日一周内播种为宜;皖麦33春性强,过早播种容易出现年前起身甚至拔节而遭受冻害,播期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宜。

    (4)机械化、精少量播种。实行机械化、大行距条播,严格控制播种量。中高肥力田块9月底播种的,每亩播量3-5公斤,基本苗7-8万;10月上旬播种的,播量4-6公斤;10月中、下旬播种的,播量6-9公斤;11月上旬播种的,播量10公斤左右;11月中旬以后播种的,播种量12-15公斤,基本苗25-30万,同期播种的,淮北地区应适当大于江淮地区,肥力较差的田块,播种量应大于中、高肥力的田块。

    (5)实行科学施肥。重点是增施有机肥、钾肥和微肥,进一步普及平衡施肥技术,合理安排基追肥比例。中高产田块应每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3000公斤,并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技术,逐年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钾肥用量应适当加大,并采取分次施用。微肥施用重点是补锌。在施肥方法上,要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以降低生产成本、避免环境污染和加重病虫危害。淘汰“一炮轰”施肥法,强筋、中筋小麦都应增加后期追肥比重,推广氮肥后移技术,高产田块氮肥、钾肥追肥比重可提高到占总施肥量的40%以上;弱筋小麦为提高单产,也应看苗适当追肥,中高产田块氮肥、钾肥追肥比重以20-30%为宜,追肥时间应提前到返青期,拔节以后不再施肥,但对于后期早衰的田块,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活性叶面肥。

    (6)安全用药,加强保护。为了全面控制地下害虫和兼治多种小麦病虫害,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目的,播种时推广杀虫剂+杀菌剂+增产菌“三剂拌种”技术或应用包衣良种,并实行病虫危害期打保险药,即改过去的“达标防治”为定期统一喷药保护。

    (7)积极应用化控技术。化控是增强小麦抗逆性,保证高产、优质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中高产田块应积极应用。可选用麦业丰在起身期喷施,对于冬前旺长明显的田块,越冬前可加喷一次。

    2、优质油菜保优高产配套技术。

    (1)选用“双低”、高油、高产、抗(耐)菌核病品种。目前表现比较好的双低油菜品种有华皖油1号、华皖油2号、皖油14、皖油18、皖油19等。在沿淮淮北地区也可选用秦优7号、陕油8号。另外,史力丰、沪油15经过近两年的种植观察,表现了较强的抗(耐)菌核病能力,也可以选择种植。

    (2)区域布局,集中连片。实行区域化规模种植,最好能做到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一个地方种植质量性状相对一致的一个或一类品种,实行标准化栽培,才能生产出质量一致的商品,满足加工企业的需要。同时,应实行订单生产,产业化经营,确保优质优价。

    (3)实行“三早”栽培。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广育苗移栽,实行“三早”栽培。通过早播、早栽、早管等措施,达到早发、高产目的。由于早播早栽,充分地利用了秋冬季的光热资源,促进年前增叶,年后增枝、增角,有利于获得高产。江淮地区的早茬口应利用水稻收获后墒情较好的有利条件,大力推广油菜直播技术,减轻“夹秋旱”对油菜播栽质量的影响,以此改善该区油菜播栽期晚、菜苗素质差、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淮北地区由于季节和茬口的矛盾比较突出,油菜往往由于播期晚造成苗小、苗弱,不能安全越冬,所以,应改变传统的直播习惯,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充分利用秋冬季节的光热资源,促进冬前生长,以便安全越冬。

    (4)科学施肥,增施硼肥。要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注意氮、磷、钾、硼肥的平衡施肥,在施肥方法上,应追施提苗肥,重施、早施苔肥,注意后期根外叶面喷肥,科学合理施用硼肥,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技术。

    油菜是含硼量高、对硼反应敏感的作物,当土壤中有效硼含量低于0.4毫克/千克时,就会出现缺硼症状,即表现“花而不实”。油菜缺硼症状因土壤类型、农业技术措施、气候条件和品种类型有一定差异,如偏施氮肥,会造成硼、氮比例失调,阻碍蛋白质的形成;干旱会降低土壤有效硼的释放量,根际缺水,根系吸收硼的能力减弱,因此,干旱条件下更会出现缺硼症状;从品种类型上来看,不同品种对硼的敏感性不同,杂交品种比常规品种敏感,低芥酸、低硫甙品种对硼 的敏感性大于高芥酸、高硫甙品种,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对硼更为敏感;白菜型品种一般不表现缺硼症状,但施硼仍有增产效果。因此,根据土壤类型、农业技术措施、品种类型以及气候情况合理施用硼肥,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增产措施。在硼肥施用上应注意选用合格硼肥,改进施硼技术,注意苗床施硼和大田基施硼肥相结合,干旱年份注意在蕾苔初期补施硼肥,可用硼砂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浓度为0.1%-0.2%,晴天下午为好,硼肥配合氮、磷、钾施用效果更好。

    (5)开展化学调控。苗床期喷施稀效唑,防止高脚苗;越冬前看苗开展化控,对控制徒长、防止冻害都有效果。

    (6)防治病虫草害。菌核病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病害,由于气候原因,近年该病在我省呈重发趋势。为减轻菌核病危害,提倡从油菜初花期至盛花期实施喷药保护,即从95%的主花序开花开始第一次喷药,连续喷药防治2-3次。采用化学方法解决油菜田的草害问题,对直播油菜,可在播后苗前用乙草胺进行土壤喷雾,或在油菜苗期、杂草三叶期用高效盖草能进行茎叶喷雾;移栽油菜可在油菜移栽5天内用高效盖草能等进行茎叶喷雾;免耕油菜应先用草甘磷等杀灭上茬杂草,再用乙草胺土壤喷雾防除。

    二、推广轻型、节本、增效配套技术。

    目前在生产中可因地制宜推广以下成熟技术:

    1、油菜直播技术。直播由于省去了育苗、移栽繁杂的工序,有效提高了工效,每人每天可种2亩田,工效比育苗移栽提高4倍,每亩可省工节本55-95元。凡不存在茬口和季节矛盾的地区,应提倡油菜直播等轻型简化栽培模式。

    油菜直播技术包括翻耕直播和免耕直播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各有其优缺点,翻耕直播可以精细整地,施足有机肥,从而为油菜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节,因此,在季节充足、人力、物力许可的条件下,应尽量选用该方法种植油菜。免耕直播油菜具有省工、节本、抗灾的优点,但对灭茬、化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未能施用有机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油菜生长。对我省江淮一季稻地区来说,不存在季节矛盾,可以采用翻耕方式直播油菜,特殊年份如因旱涝等灾害延误播期的,采取免耕直播,可以提早播期,以争取季节,延长冬前有效生长期。

    2、油菜免耕栽培技术。油菜免耕栽培,是指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壤不经过耕翻整地,板田直接播种或移栽油菜的一种种植方式。具有保持土壤结构、保证适时播栽、提高播栽质量、省工、节本等诸多优越性。江淮地区在受到“夹秋旱”影响、延误播栽期的情况下,可采取免耕方式直播油菜;沿江棉区以及双季稻地区,为缓解季节紧张的矛盾,可采取免耕方式移栽油菜,这样,都能不误季节,争取早播、早栽,充分利用冬前的光热资源,培育壮苗。免耕栽培要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1)清沟排渍。在前作(水稻)收割前及时排水晒田,水稻收获后及时挖好“三沟”。

    (2)化学除草。免耕油菜应先用“农达”、“草甘磷”杀灭上茬残留杂草,再用乙草胺土壤喷雾杀灭当季杂草。

    (3)增加密度,抢时播栽。育苗移栽的要实行宽窄行栽植,有利于获得高产。移栽时做到苗正根直,肥土压根,浇定根肥水提高移栽质量。直播油菜要早间(定)苗,勤中耕,在3叶期前完成定苗,苗期中耕2-3次。

    (4)开沟覆土。油菜移栽后及时开沟作畦,将沟土覆盖在畦面上。

    (5)防早衰。免耕油菜要增施越冬肥,早施、重施苔肥,后期看苗补施花肥,防止后期出现早衰。

    3、稻套麦栽培技术。适宜在沿淮地区稻茬麦区应用。就是在水稻收获前10天左右将小麦种子撒下去,水稻收获后再进行覆土、开沟、化除等管理的一种轻型栽培模式。正常年景,单产与常规播种基本持平。每亩可节省翻耕、播种、灌溉等成本30元以上。该项技术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开沟质量差,渍害较重;二是由于麦苗根系较浅,吸收肥水能力差,加上肥料又分布在表层,容易流失消耗,小麦营养不良,整体素质偏差,抗逆性弱。因此,必须注意搞好技术配套:一是要掌握套期,水稻收获前10天左右撒种,过早、过晚均不适宜;二是要适应自然条件,选择抗赤霉病和穗发芽能力强的品种。三是立足抗灾,开好“三沟”,预防渍害,增加覆土厚度,预防倒伏,增加根系的吸收范围和能力;四是抓好化学除草,其中对于禾本科杂草,可在小麦3-5叶期用骠马进行防除。

    4、稻茬麦秸秆覆盖免(少)耕栽培技术。即先利用旋耕条播机播种小麦,播种深度适当调浅,旋耕播种前地面施足底肥,播种后进行药剂封闭除草,然后覆盖半干稻草,每亩用草250-300公斤(折干草重)。这项技术具有旋耕播种的省工、节本、抢时、抗灾优势,还可以实现稻草还田、培肥土壤,提高稻茬麦产量。适宜在沿淮稻茬麦区推广。

    三、推广抗灾、减灾栽培技术

    1、晚茬麦催芽浅播配套技术。该项技术适用于土壤墒情较好的晚播麦田。通过催芽浅播,可以争取种子早萌发、早出苗,以充分利用冬前积温,夺取较高产量,是一项抗灾增产措施。土壤墒情较差或高温干旱、失墒过快时,则不宜采用,以防幼芽枯死。技术要点是先采取温水催芽,至种子露出白根即可播种,播种深度应调浅;越冬期间注意重施腊肥,预防或减轻冻害;起身期进行化控,防止倒伏。

    2、油菜防冻害栽培技术。我省油菜的冻害因发生的时间早晚不同,分为冬冻和春冻两种。淮北地区油菜冻害较重,江淮和沿江地区一般较轻,江南地区多数年份冻害不明显。引起油菜冻害的原因一般包括低温影响、偏施氮肥、早苔早花等几种。生产中应针对冻害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危害。

    (1)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通过引种鉴定,确定适合当地冻害特点的高产抗寒品种。

    (2)调整播栽期。根据品种特性,实行早播、早栽,增加干物质积累和抗冻能力,达到生长健壮。

    (3)推广朝阳沟移栽。油菜采取朝阳沟向阳坡移栽,有利于蓄水保墒,并减轻冷空气对油菜植株的伤害。

    (4)合理施肥,调整肥料品种结构。生产上氮肥要早施,促进油菜早活棵;增施磷钾肥,能加厚油菜细胞的机械组织,增强抗冻能力;增施有机肥,可以防冻保暖。

    (5)中耕松土,培土壅根。中耕培土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地温,防冻保苗,并能减轻草害威胁。

    (6)增加覆盖物。冬前用土杂肥、草木灰、作物秸秆或稻草覆盖油菜苗,能减轻冷空气的侵袭,弥合土缝,防止漏风吊苗,减轻冻害。

    (7)喷施烯效唑。对因播栽早、长势旺、有徒长趋势的油菜田,在越冬前喷施烯效唑溶液,可以预防或减轻冻害。

    (8)灌冬水。油菜灌越冬水,既满足油菜冬前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能提高土壤的含水量,避免地温的大幅度下降,缩小温差,从而减轻冻害影响。

    3、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是在培育壮苗的基础上,大田采用地膜覆盖,并在施肥、管理等环节予以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对于解决江淮丘陵地区干旱、淮北地区冻害以及稻(棉)区迟茬等矛盾,促进油菜秋发多长叶、春后多长枝结角具有积极作用,是一项高产、稳产、抗灾栽培技术。一般增产25%左右,在寒冷年份增产更为显著。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有以下主要技术环节:一是选用生育期略长的杂交优质油菜品种;二是要整地做畦,施足底肥,尤其要施足有机肥;三是适时移栽,规范覆膜。采取化除-覆膜-移栽-浇水-封膜连续作业,一次完成,提高覆膜质量。四是要适度化控,促壮防冻。对冬前形成大旺苗的,要在越冬前喷施多效唑进行化控,增强油菜的抗逆能力。五是早(重)施苔肥,防止早衰。

    4、小麦灾害防御技术。我省小麦生产易遭遇多种灾害,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选用抗逆品种外,应把灾害防御技术作为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来抓。重点把握以下环节:一是根据品种属性,合理安排播种期,消除冻害隐患。二是通过水肥、化控等综合措施培育壮苗越冬,增强小麦自身抗逆性。三是要科学排灌。根据土壤墒情,有条件地区在霜前和干热风来临之前进行灌水,防冻、防干热风。稻茬麦区应抓好沟系配套,防止渍害。四是加强冬前晚弱苗的保护。通过中耕、撒 施农家肥等措施,保墒增温,促进春后早发。五是综合防治病虫害,达到早预报、早防治。

                                       ( 来源: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