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降低病害损失,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养殖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品出口,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发展方向。
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通过放养健康苗种,投喂无公害饲料,使用安全药物,实行水质调控等技术手段,形成从鱼苗到商品鱼的全过程无公害养殖技术体系,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促进渔民增收和渔业增效,改善养殖水域环境质量,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产增效情况:
实施该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养殖水质,降低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15%左右,减少病害损失;规范投喂饲料和使用药物等养殖行为,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要求,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率10%;同时,养殖水域水质符合无公害养殖用水水质标准,降低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
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从苗种、水质调控、饲料、渔药等方面规范水产养殖,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
1、苗种。要从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选购健康、无疫病的苗种,投放前应进行检验和检疫,合格后方可放养。
2、投喂饲料。科学投喂饲料是保证鱼虾健康快速生长的重要环节。首先要选择优质、无污染、不腐败的全价配合饲料,最好选用专用的无公害高效饲料。其次要注意投喂方法和投喂量,做到“四定”,即:定质、定时、定量、定位。不宜直接使用鲜或冻鱼、动物内脏作饲料。
3、使用药物。合理使用药物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提倡使用生态制剂。使用的渔药应保证“三证”齐全(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科学使用,并注意遵守休药期。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禁用药物。
4、水质调控。养殖水质应符合无公害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养殖过程中可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调控水质。物理调控方法有五种:清淤和干塘暴晒、搅拌底泥和换水、机械增氧、铺设隔膜、使用沸石粉等。化学调控可使用臭氧、生石灰、石膏、高锰酸钾和硝酸钠等化学物质。适宜推广区域:适宜封闭性水域的水产养殖活动,如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部分适宜于半开敞水域的水产养殖。
( 来源: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 https://www.yichuan.xyz/nongye/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