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农> 正文

2004年我省水稻主推技术---旱育稀植

  • 伊川地标网伊川地标网
  • 三农
  • 2025-05-19 06:25:01
  • 4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就是利用水稻苗期较耐旱的生理特性,在精心培育的肥沃、松软、深厚的“海绵”状的苗床上,实行严格控水旱育,浅插、少本稀植,配套改进大田肥水管理措施的高产高效稻作新技术。主要有苗床培肥、控水旱育、浅插稀植、配套大田肥水管理四个方面。其中苗床培肥是控水旱育的基础,控水旱育是培育矮壮秧的关键,壮秧是浅插稀植的前提,浅插稀植、配套大田肥水管理是实现高产高效的保证。       该项技术的主要优点是:       1、秧苗矮壮,根系活力强,抗寒性好;       2、栽后起发快,分蘖旺盛,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结实好;       3、能早播早栽,提早成熟,一般能比常规栽培提早成熟3-5天;       4、增产节本效益好,一般可比常规栽培亩增稻谷50左右,同时省秧田、农膜各80%,省种子20-50%,还可省工、省肥、省水。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苗床选择与培肥       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爽水,有机质含量1.5-2.0%以上,地下水位50厘米以下,排水方便,避风向阳,靠近水源和移栽本田,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根据条件,依次选用旱地、菜园地,菜园地以新菜地、未施用过草木灰的。尽量不用水稻田,非用不可的应选用排水良好的水稻田。旱育秧田一旦选定,就要固定作专用苗床,建成育苗基地,切忌水旱轮作。       秋收后8-9月份及早进行苗床培肥,每平方米施作物的碎秸壳(无病碎稻草、糠壳、菜籽壳、山区的枯叶等)等粗大有机物3-5千克、腐熟农家肥(不含草木灰)3千克、过磷酸钙0.25千克。采取分次投入,全层施到15-20厘米耕作层中,并保持土壤适宜水分以促进腐熟。若没经过秋培,则要春培补救,即利用冬前的堆肥、腐熟的人畜粪等,春季在播种前20-30天,按上述标准等量施入。这样连续培育2-3年,形成“海绵”状专用苗床,有机肥的投入量即可适当减少。根据稻作类型所需的秧龄确定苗床与大田的比例,推算出备用的苗床面积。旱育小苗,苗床(净面积)与大田比为1:40-50,旱育中苗为1:30-40,旱育大苗为1:20左右。       二、整地与施肥       经过秋冬或春季培育过的苗床,在土壤干燥的条件下全面翻耕耙碎,规划作畦,施肥。一般苗床的畦面宽1.2-1.4米,畦沟宽0.4-0.5米,畦长不超过15米,做到畦、腰、围三沟配套,便于操作。播前10-20天施肥,按每平方米苗床施硫酸铵120克、过磷酸钙150克、氯化钾40克,耕翻3次,均匀混入10-15厘米土层中。切忌在播前5天内施用,以防止出现肥害烧根烧芽。没有硫酸铵的亦可用尿素代替,用量减半,但碳酸氢铵禁用。若使用水稻旱育秧专用的壮秧剂,则播种前的施肥就可改用旱育壮秧剂,按照产品的说明书要求施入即可。       三、播种       早稻播种临界起点温度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7-8℃,比水育秧要提早10-15天。安徽省播种始期自南向北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具体播期视当地气候、耕制、品种等综合确定。根据秧龄合理确定播种量,常规品种秧龄3.1-3.6叶,每平方米净苗床播芽谷180-200克,4.5-5.5叶播130-150克。杂交稻为同秧龄常规品种播种量的50-80%,同秧龄旱育秧的播种量可比湿润秧增加30-40%。旱育秧的种子只需浸种催芽至破胸即可播种。       播种前每平方米施用2.5克敌克松加水1.5千克进行床土消毒;再反复浇水至外渗状态,这是保证一播全苗的关键。然后播种、压谷、盖土至无露籽。注意盖籽土应是本田未施用化学肥料的、过筛的细土。早稻播后立即插弓盖膜。中、晚稻不需盖膜保温的,也应覆盖秸秆等,以保湿出苗。       四、苗期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主要措施是保温保湿,以保证快出芽出齐芽。保温条件下育秧,出苗前基本保持密封状态,膜内最高温度控制在35℃以内。出苗至一叶一心期,仍以保温保湿为主,但膜内最高温度控制在25℃以内,湿度也比出苗前低,以促根系下扎,控上促下,使根长与苗高比达2:1。一叶一心期,中、晚稻秧苗喷施多效唑。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此期是苗期管理的关键,主要措施是降温、控湿,注意通风炼苗。温度控制在20℃左右,叶片不蔫不浇水,2.5叶期追施“断奶肥”,每平方米施硫酸铵50克、过磷酸钙40克,加水7.5千克喷施,喷后淋清水洗苗。二叶一心至移栽期,2.5叶至3.0叶是对水分亏缺敏感时期,也是提高成秧率的关键时期,遇旱应适当补水,注意防寒,防止诱发青枯死苗。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粉剂2.5克加水1.5千克喷洒防止立枯。3.0叶期后加强通风炼苗,逐步将薄膜四周全揭通风,并严格控水,促根下扎。移栽前一天,可结合追施“送嫁肥”浇一次透水。安徽省中、晚稻育秧期间虽不需保温,但仍要搭棚覆盖,目的是出苗前保湿(亦可秸秆覆盖),出苗后罩棚防雨。要使整个秧苗期都是在人为控制的旱地条件下生长,雨后要及时排除田沟积水,也不能让降雨淋到苗床增加过多的水分,造成秧苗徒长。苗期要始终坚持旱育,不可水旱交替,以保持旱秧移栽大田后的“暴发力”。       五、大田配套栽培技术       一是少本稀植。常规稻每穴3-4本,杂交稻1-2本,宽行窄株或宽窄行栽插,667平方米栽基本苗应比水育秧相应减少。二是浅插。实行摆、贴秧,保证第一片完全叶露出地表,栽插深度控制在1.5-2.5厘米以内。为此应力争早插短龄秧,能够带土铲栽。三是肥料运筹。同等产量水平下,旱育稀植应比水育秧省肥20-30%。运筹上施足基肥(占氮肥总量的60-70%、磷肥总量的100%、钾肥总量的50%),分蘖肥面施(占氮肥量的10-15%),大田不施或少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占氮肥量的20-25%、钾肥量的50%)。四是管水。原则是浅水湿润灌溉,即薄水浅插、轻露活棵、浅水分蘖、超前晒田、间歇灌水孕穗、水层抽穗、湿润灌浆,干湿交替以湿为主到成熟。超前晒田即当茎蘖数达到目标成穗数的80-90%时开始排水晒田,以轻搁分次烤为宜。五是注意病虫草害防治。       技术依托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通 讯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美菱大道421号       联系人及电话:杨惠成  0551-2672539                                                      ( 来源: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