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农> 正文

2003年全省秋种重点推介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 伊川地标网伊川地标网
  • 三农
  • 2025-05-19 05:00:01
  • 5

    根据省***办公厅转发的2003年秋种工作意见,省农委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提出了2003年全省秋种重点推介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经国家和省品种委员会审定,适宜我省不同类型区域小麦、油菜品种较多,本着优质专用和区域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原则,重点推介如下新品种:

    小麦:优质强筋品种有皖麦38、烟农19、皖麦33和郑麦9023;中筋品种有皖麦46、新麦13、豫麦18、皖麦44、淮麦18和温麦6号;优质弱筋品种有扬麦13、皖麦47、皖麦48和皖麦18。

    油菜:江淮和沿江地区重点推介华皖油1号、华皖油2号、皖油14、皖油18、皖油19;沿淮淮北地区重点推介秦优7号和陕油8号。

    蔬菜:重点推广皖椒一号辣椒、西籽三号番茄、津新密刺黄瓜、苏崎茄等品种。

    牧草:重点推介紫花苜蓿、冬麦70黑麦草、菊苣。

    在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提质抗灾等方面重要作用基础上,良种加良法,重点推介五大综合配套技术。

    一是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包括旱地小麦畦田化及补充灌溉技术,强筋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弱筋小麦后期控氮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种子包衣和药剂混合拌种技术,优质油菜保优栽培技术,油菜秋冬发栽培技术等。

    二是安全无公害生产技术。包括小麦、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有机肥和微肥施用技术,平衡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生物防治及生态控制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应用技术等。

    三是节本增效及抗灾生产技术。包括稻茬小麦、油菜免耕栽培技术,晚茬小麦催芽播种技术,稻茬小麦、油菜“三沟”配套技术,早茬油菜直播技术,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化学调控和化学除草技术等。

    四是农机农艺综合配套技术。包括精(少)量机播技术、机械深耕、深松技术、机开沟技术,稻茬麦浅旋耕机条播技术,化肥机械深施技术等。

    五是蔬菜高效生产技术。包括冬春茬棚室蔬菜栽培技术,粮(油)菜轮作和间作套种技术等。

    以上推介的新品种新技术,是就全省整体而言,具体到某一个地方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推广。这里,再强调几点:

    第一,要坚持因地制宜。每个品种都有它最适宜的种植区域,各地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选择经过品种审定的,在本地试验示范证明能够适应本地种植的品种,不能单凭外地的品种介绍或广告宣传,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同样是淮北地区,阜阳和宿州品种选用就有很大差异,沿淮地区和淮北中北部地区差异更大。淮北中北部地区要以抗寒性较强的半冬性品种为主,搭配抗寒能力较好的春性品种;而沿淮及江淮地区要注意选择耐渍 能力较强,抗穗发芽能力较强的品种,以春性品种为主,搭配半冬性品种。江淮以北地区要选择抗寒性强的油菜品种,而沿江地区要注意选择耐渍性强的油菜品种。

    第二,要注意选用抗(耐)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相当严重,造成很大损失。对这两种病害,目前还没有高抗品种,但品种之间的抗(耐)病性是有差异的。如对江淮及沿淮地区的小麦赤霉病,扬麦系列品种的抗病性相对要好些;对油菜菌核病,陕油和秦油系列由于生育期偏长,病害相对轻些。因此,病害常发地区要注意引进筛选抗(耐)病品种,从品种角度减轻病害损失。

    第三,要把握好适宜播期。播期对生产安全至关重要。选择品种必须与当地的茬口相适应,早中茬要选用半冬性品种,晚茬选用春性品种。但是有相当多的农民在生产中忽视这一点,不论茬口早晚,一律选择一种类型的品种,结果是有些早中茬口出来了,没有相适应的半冬性品种,要么不能适期播种,要么把春性品种早播,造成年前拔节,发生严重冻害;有些晚茬需要春性品种,结果准备了半冬性品种,播种过晚,造成后期迟熟,很难夺取高产。如郑麦9023,本是一个比较好的优质品种,但由于该品种春性较强,播期弹性较小(最佳播期在10月15日-28日),抗寒性较差,去年秋种时有些农民对播期没有把握好,在遇到去冬今春低温时发生了严重冻害,造成减产,有些甚至绝收。但同样是郑麦9023,临泉县有10多万亩丰产片,由于播期适宜,技术到位率高,在同样遭受低温的情况下,冻害较轻,获得了丰收。今年沿淮行蓄洪地区,有的退水快,茬口较早,有的退水慢,茬口很晚,一定要注意备好与之相适应的品种。

    第四,要坚持良种良法配套。每一品种都有一定的品种特性、适宜种植区域、最佳播期和播量以及品种本身所具有的优点、缺点。各级种子经营单位要针对品种特性,把配套栽培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印在种子包装袋上或制成明白纸,在种子销售时,一同交给农民。所有种子经营单位都必须把良种良法配套推广,这也作为市场执法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只经营种子,没有配套技术或配套技术不符合当地实际的,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追究其种子经营单位的责任。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和培训,把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 摘自省农委主任韩柏泉在全省秋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

                                                ( 来源: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