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有“白露”、“秋分”两个节气。白露时间为阳历9月8日,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开始增多。秋分时间为阳历9月23日,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之一。 9月各地农事主要有: 本月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低温冷害、早霜、秋雨。 预防措施: 2.防低温冷害。对农作物,加强秋季田间管理,在低温冷害来临时及时灌水调温,雨过天晴时放干田间积水,增加太阳辐射热效应和提高土壤温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低温、阴雨带来的危害,多锄多耘,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对作物采用去雄、放秋垄、拔大草、打底叶、剥***叶等促早熟措施。根外喷磷,喷洒增产灵、叶面增温剂、乙烯利等。采用防风屏障,如防风网应用于棉花、花生等作物。秋季幼兔易患感冒、肺炎、肠炎等疾病,夜间温度低时要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兔子发病。在渔业生产上,对于一些怕冷的亚热带鱼类和虾类,应及早捕捞收获,以免遇到较强冷空气侵袭,被冻死而减产,例如罗氏沼虾在水温降至18℃时基本不进食,当水温降至15℃以下时就会造成危害。 3.防早霜。当气象预报夜间有霜冻时,对植物进行覆盖,选用薄膜时,最好是选用不透明反光的,或者用屠宰牲畜的下脚料制成发泡剂喷洒在植株上,形成泡沫,盖住植物,起保温作用。喷水抗霜,水的热容量很大,比植物体温高的水落到植株上,能使植物体温升高,注意喷水时最好不要停,当太阳出来后再停,以防止结成冰块,加重冻害。加热抗霜,燃烧各种可燃物给空气和植物增温,均匀而缓慢地加热,其下部空气能提高植株体温,阻止霜害发生。采取促早熟技术措施,玉米、大豆可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脂等高浓度的叶面肥,有条件的农户还可喷施缩节安、矮壮素等抗逆叶面制剂,迅速补充养分,增强植株抗逆、抗寒能力。一旦发生早霜,不要急于收获和脱粒,适当延长后熟生长时间,充分发挥根茎储存养分向籽粒传送的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 4.防秋雨。秋雨是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入秋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通常是秋高气爽,但华西地区却常常阴雨绵绵,降雨量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形成了我国西部地区特有的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即华西秋雨。防御措施有:加强农田的排水设施建设,做到沟渠配套,及时排涝降渍,减轻灾害影响;适当选择种植中早熟品种,同时要注意及时收割晾晒成熟的作物和采摘棉花,以避过连绵阴雨天气的危害,注意天气变化,在连绵阴雨过程过后再进行播种,避免烂种;抓住阴雨天气的间隙,及时清沟理墒,排除田间积水,清除杂草,促进作物生长。水产上应提前检查,加固和夯实塘埂,疏通修缮进排水渠,安好防逃栓栏,以防局部塘埂倒塌,发生伤人、逃鱼事件。(农村百事通编辑部) ( 来源:《农村百事通》2010年第16期 )
东北:收获水稻、玉米、大豆,分批采摘棉花。及时腾茬、整地、送粪,南部地区可播种冬小麦。
华北:玉米、大豆、水稻等大秋作物成熟收获。冬小麦整地播种。
西北:玉米收获。冬小麦开始播种。
长江中下游:中稻收获;单季晚稻后期管理;双季晚稻中耕,施分蘖肥和穗肥。棉花采摘。冬油菜田准备及时播种。玉米、花生、大豆成熟收获。
西南:收割水稻,加强迟栽稻的田间管理。玉米加强田间管理,促早熟。小麦、油菜播种。
华南:中稻、晚玉米、晚大豆收获。晚稻追施穗肥。
本月是农事活动的高潮季节。白露以后,气温继续下降,常常是每隔5~7天突然变冷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冷。从这时起,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秋收、秋耕和秋种的“三秋”工作。近年来全球气温逐渐升高,9月初出现“秋老虎”的概率也不小,此时气温较高,空气干燥,要预防干旱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在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份,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低温冷害和早霜会使作物产量受到明显影响,因此,预防农作物遭受低温、早霜危害的工作十分重要。秋季连绵阴雨则是影响“三秋”工作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它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因此,9月份要做好以上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
1.防干旱。干旱对于冬小麦的播种影响很大,可采用氯化钙溶液闷种或浸种等措施,提高种子抗旱能力;及时耕地灭茬,精细整地;在秋作物收获前,将麦秸或其他农作物秸秆等作有机肥覆盖或撒于行间;采用沟播,深开沟,浅覆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抢墒播种。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链接: https://www.yichuan.xyz/nongye/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