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农> 正文

2003年我省秋种种子技术意见

  • 伊川地标网伊川地标网
  • 三农
  • 2025-05-19 05:40:02
  • 4

    良种是基础。为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提质高抗作用,实现秋种既定目标,制定2003年秋种种子技术意见。

    一、品种使用意见

    1、小麦:淮北中北部麦区继续扩大优质强筋麦种植面积。强筋品种重点推广半冬性品种皖麦38、烟农19和春性品种郑麦9023(郑麦9023要严格控制在10月15日至10月28日内播种,在易旱地区不宜种植),搭配种植春性品种皖麦33;中筋品种重点推广弱冬性品种皖麦46和春性品种新麦13、豫麦18等,搭配种植弱春性品种皖麦44和半冬性品种淮麦18及温麦6号。沿淮淮南麦区继续扩大弱筋小麦种植面积。优质弱筋品种重点推广春性品种扬麦13、皖麦47和皖麦48,搭配种植春性品种皖麦18;中筋品种重点推广半冬性品种皖麦46,搭配种植春性品种皖麦33。

    2、油菜:全面推广优质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在高产的同时,注重品种的抗(耐)病性。全省重点推广皖油14、皖油17、皖油18、皖油19、华皖油1号、华皖油2号。淮南地区搭配种植史力丰和沪油15;沿淮淮北地区搭配种植秦优7号和陕油8号。

    各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品种的类型、特征特性,因地制宜加以选择利用。

    二、配套技术和措施

    1、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淮北、沿淮麦区应充分利用冬前光温资源,搞好茬口衔接,恢复扩大半冬性品种面积,调减晚春性品种面积,特别是部分早茬口可适当扩大弱冬性品种的种植。沿淮、淮北麦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春性品种。淮河以南麦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弱半冬性品种。油菜产区全面推广应用优质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并根据光温资源和茬口,进行早熟、中熟和迟熟品种合理搭配,配套使用。

    2、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优质专用品种要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路子,努力实现一村、一乡甚至一县一品,同样质量档次品种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小麦按照淮北中北部强筋小麦产业带和沿淮弱筋小麦产业带的整体布局,实行强筋和弱筋品种相对集中种植。油菜产区要做 到双低优质品种与常规品种的严格隔离,杜绝相互插花种植。各地要利用新品种的展示和示范基地建设,抓点带面,强化***部门的引导功能;同时大力扶持和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局部范围内实现优质品种的有计划有组织供种,保证优质专用品种的规模连片种植。

    3、加快抗病优质品种的筛选和应用。选用抗病的品种,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实现高产稳产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同等条件下,要尽可能选择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目前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抗源缺乏,抗病品种选育困难。一方面加快抗赤霉病、菌核病品种选育的步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大耐病品种筛选的力度,尽量选择耐病能力强的品种应用于生产,并注意病虫测报,及时防治。各地要因地制宜安排优质新品种的比较试验,认真筛选,加快应用。

    4、严格新品种推广应用程序。优质新品种的选用必须严格遵循品种的使用原则。一是选用在适宜范围内的已审定或审批的品种。按照《种子法》规定,对未经审定品种或审定未通过品种以及不在适宜范围内的已审定品种,生产上一律禁用。二要高产优质多抗并重。同类型品种要选择抗病虫性、抗寒性强的品种,特别是优质专用品种的选用,更要注重选择综合抗性好的品种,要做到优质、稳产、高产并举。三是要因地制宜。对已审定的品种,哪些品种最适应本地种植,哪些品种本地区最需要,各地要本着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因地制宜择优应用。依据优质专用品种产业带和品种的优化布局,按照品种的类型,特征特性,确立本地主推品种、搭配品种使用意见,建立品种梯队,选好接班品种。

    5、加强品种市场管理。一是加大对新品种推广应用的引导。省里将在国家新品种试验和展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省级新品种的展示和示范片,扩大优质新品种的宣传和影响。二是依据种子法和安徽省种子管理条例,切实加强品种的市场管理。对经营者销售未经审定的品种、审定未通过的品种、未经引种审批的品种和超出适宜种植区域的品种的行为,进行坚决查处和严厉打击。进一步加大秋季种子市场的检查和质量抽查力度,整顿市场秩序,确保秋季用种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三是农业系统内部的种子经营单位和企业应带头做好表率,遵纪守法,规范经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其的监督和管理,不姑息、不迁就,树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实现新品种的合法推广,科学应用。

                                            ( 来源: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