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农> 正文

2003年我省秋种油菜生产技术建议

  • 伊川地标网伊川地标网
  • 三农
  • 2025-05-19 05:30:01
  • 4

    为了全面抓好秋种油菜生产,围绕省农委提出的优质油菜产业带建设规划各项目标,进一步提升我省油菜生产的整体竞争力,对今年油菜秋种工作,提出以下技术措施建议。

    1、选用“双低”、高油、高产、抗(耐)菌核病品种。品种是高产的基础。由于安徽气候的特殊性,在油菜品种的选用上,必须坚持高产与抗病(耐病)并重的原则,把品种的抗逆性放在重要位置,以便更好地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在秋种中,重点推广双低、高油、抗(耐)菌核病的高产新品种,目前表现比较好的双低油菜品种有华皖油1号、华皖油2号、皖油14、皖油18、皖油19等,秦油系列的秦油6号和陕油8号,以及史力丰等品种在近两年特殊气候条件下,由于具有较强的抗(耐)病能力,表现高产稳产,各地可选择种植。

    2、区域布局,集中连片。实行区域化规模种植,是提高油菜籽产品一致性最有效的措施。第一,要按照省农委的规划,把优质油菜进一步向沿江和江淮优势产区集中,早日建成1200万亩优质油菜产业带。第二,最好能做到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或者一个地方种植质量性状相对一致的一个或一类品种,这样才能生产出质量一致性的商品。第三,标准化种植。在生产当中,还要采用标准化栽培,良种良法配套;第四,实行订单生产,产业化经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加工企业的需要,同时也能保证油菜籽卖个好价钱。

    3、适期早播、早栽、早管理。播栽期偏晚是制约我省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提早油菜的播(栽)期。在江淮和沿江地区,凡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广育苗移栽,其中沿江地区的一些早茬口可实行“三早”栽培。通过早播、早栽、早管等措施,达到早发、高产目的。通过早播、早栽,充分地利用了秋冬季的光热资源,促进年前增叶,年后增枝、增角,实现丰年大丰收,灾年不减产。而淮北地区由于季节和茬口的矛盾比较突出,往往因为播期晚而苗小、苗弱,常常造成不能安全越冬,产量低而不稳。所以,改变传统的直播习惯,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充分利用秋冬季的光热资源,促进油菜在越冬前多长叶,以便安全越冬,这是提高该地区油菜产量的有效途径。在江淮一季稻地区,为解决由于“夹秋旱”和水资源不足而带来的油菜播期晚、育苗和移栽质量差问题,要利用水稻收获后墒情较好的有利条件,在早茬地应大力推广油菜直播技术,扩大直播油菜面积,培育冬前壮苗,促进冬壮春发,进而提高油菜产量。注意播种期掌握在国庆节前。

    培育壮苗是高产的基础。为培育壮苗,育苗移栽田应认真抓好苗床管理、提高移栽质量、及早追施提苗肥、防治病虫害等关键措施的落实;直播油菜要把化学锄草、及早间定苗等作为培育壮苗的重点;免耕栽培的,应注意浅耕灭茬和中耕培土等。

    4、科学施肥。要进一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追施提苗肥,重施、早施苔肥,注意后期根外喷肥。针对油菜对硼肥敏感的特性和目前硼肥市场混乱的状况,建议农民朋友门要购买合格硼肥,并改进施硼技术,注意苗床施硼和大田基施硼肥,干旱年份在蕾苔初期根外喷施硼肥,解决有效硼施用量不足造成的“花而不实”问题。秸秆覆盖对提高油菜田化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水平、防止油菜冻害都有好处,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油菜播种或移栽后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力度。

    5、开展化学调控。苗床期喷施稀效唑,防止高脚苗;实行“三早”栽培的,在越冬前应看苗用稀效唑进行化控,对控制徒长、防止冻害都有效果。

    6、防治病虫草害。菌核病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病害,由于安徽气候的特殊性,近年该病呈重发趋势。防治菌核病的有效方法,是改过去的“达标防治”为定期喷药保护,即在油菜初花期至盛花期实施喷药保护。方法是从全田95%的植株主花序开花进行第一次喷药,一般隔10天喷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对防治菌核病有较好效果。油菜田的草害问题可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防除。直播油菜:可在播后苗前用乙草胺进行土壤喷雾,或在油菜苗期、杂草三叶期用高效盖草能进行茎叶喷雾;移栽油菜:在油菜移栽5天内用高效盖草能等进行茎叶喷雾;免耕油菜:应先用草甘磷等杀灭上茬杂草,再用乙草胺土壤喷雾防除。

                                       ( 来源: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